《中国中药》杂志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药学会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承办。全面反映我国中医药与天然药物学科领域最新进展与研究动态的同时,致力于打造最靠谱的中医药知识平台。
2021年是中国农历辛丑牛年,人们都在争说“牛”的话题,牛以性情温顺、勤勉忠诚、埋头苦干的精神为世人所喜爱与赞美,它跟随主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田拉车,服务农桑,至少三千年了,更有“俯首甘为孺子牛”、“老黄牛”精神等比喻来讴歌艰苦奋斗、勤勤恳恳追求美好生活的劳动人民。
牛的奉献是多方面的。“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少索取、多奉献,与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异曲同工。
有关牛的神话传说举不胜举,流传最广、最浪漫动人的是牛郎与织女的爱情故事,牛是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角色,而在浩瀚的中药宝库中,有很多是以“牛”字打头命名的,据《中药大辞典》记载,仅以牛打头命名的中药就有109种,只牛身上的肺、脾、肾、肝、肚、脑、髓、筋、皮、肉、蹄等20多个部位皆可入药。今天就和亲们聊一聊常用的以“牛”打头命名的中药。
牛黄又名犀黄、各一旺(蒙名),为牛的胆囊、胆管或肝管中生成的结石,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认为“牛黄乃百草之精华,世之神物,诸药莫及。”“主惊痫寒热,热盛狂瘴,除邪逐鬼。”是一味名贵的中药材,具有清心、镇惊、化痰、利胆的功效。关于牛黄的药用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相传有一天,名医扁鹊正从药匣中取出煅好的青礞石,准备研末为邻居杨宝治疗中风偏瘫。这时,门外传来一阵喧闹声,原来,杨家养了十几年的一头黄牛,近几天日渐消瘦,不食草料,以致不能耕田,故杨宝的儿子杨小林雇人把牛宰了,谁知牛胆里长了一块石头,扁鹊对此颇感兴趣,就把这块结石留下,随手与青礞石放在一起。此时,杨宝的病又急性发作,扁鹊一边给其扎针急救,一边吩咐杨小林:“快,去我家把桌子上的青礞石拿来。”杨小林飞跑拿来药,扁鹊也顾上细看,就把它研成细末,取五分给杨宝灌下。不一会儿,病人停止了抽搐,气息平稳,神志清楚。扁鹊回到自己屋里,发现青礞石仍在桌上,而放在一起的牛结石不见了,一问才知道杨小林拿错了药。“难道这牛结石也有化痰镇惊的作用吗?”扁鹊反复思考。第二天,他有意用牛结石代替青礞石使用,三天后,杨宝的病大有好转,停止了抽搐,偏瘫的肢体亦能活动。杨宝感激万分,问用了什么药。扁鹊稍加思索说:“我用的是牛结石,此石凝于肝胆而成黄,就叫它‘牛黄’吧。”从此,牛黄做为一味镇惊化痰的名贵中药,一直沿用至今。
宰牛时如发现胆囊、胆管及肝管有结石,即为牛黄,应先滤去胆汁,除净外部薄膜,外裹上通草丝,再包上毛边纸阴干即可。现代研究分析,牛黄含有胆酸、胆甾醇、胆色素、麦角甾醇、类胡萝卜素、多种氨基酸、维生素D、钙、磷、镁、铁、锌等成分,药理研究证实,牛黄有镇痉、降低血压、增加末梢血内的红细胞、利胆及保肝作用,可以治疗热病神昏、谵语、癫痫发狂、小儿惊风抽搐、牙疳、喉肿、口舌生疮、痈疽、疔毒等症。《本草经疏》:“牛黄,主小儿惊痫寒热,热盛口不能开,及大大癫狂痫痉者,皆肝心二经邪热胶痰为病,心热火自生焰,肝热则木自生风,风火相搏,故发如上等证,此药味苦气凉,入二经而能除热消痰,则风火息,神魂清,诸证自瘳矣。”《日华子本草》亦载其:“疗中风失音,口噤,妇人血噤,惊悸,天行时疾,健忘虚乏。”《会药医镜》曰:牛黄“疗小儿急惊,热痰壅塞,麻疹余毒,丹毒,牙疳,喉肿,一切实证垂危者。”
中成药中的珍品如安宫牛黄丸、局方至宝丹、十香丹、牛黄清心丸、片仔癀等都有牛黄这味药。
由于牛黄药效显著,且价格昂贵,不易获得,因此,一些不法药贩以白泥和胆汁炼合;或以郁金、蒲黄等中药轧末与胶液调和,凝结造假;或用猪黄、骆驼黄冒充牛黄,骗取钱财,坑害患者,贻误治疗,简直是图财害命。为避免上当受骗,现介绍四种简易识别真假牛黄的方法:
首先,从外形上观看,真品胆黄为完整的卵形、方圆形或三角形,直径0.5-3厘米,表面金黄色或棕黄色,深浅不一,细腻而稍有光泽,有时外部有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习称“乌金衣”;伪品不具备这些特点。
其次,真品质地松脆,易于破碎,断面呈棕黄或金黄色,有排列整齐的环状层纹,重重相叠,易分层剥离;伪品质坚硬,断面无层。
第三,真品气清香,尝之味先微苦,后口微甜,入口芳香清凉,嚼之不粘牙;伪品气微味苦,无清香味,嚼之粘牙。
第四,物理检测验证的方法:1,取牛黄粉末少许,清水润湿后,涂在指甲上能染成黄色,经久不退,习称“透甲”或“挂甲”;伪品无此现象。2,用针烧红后刺入正品牛黄内,即分裂成明显层状,内中有白点,拔出后针上不带黄色为线,将真品牛黄投入静止的水中,可见其吸收水分而潮湿,但不变形,不溶解;伪品见水后即变形溶解。
关于牛膝的命名,还有一段传说故事:据传,有位河南郎中跑到安徽来卖药行医,日子一长,人熟地熟也就定居在这里了。河南郎中是个光棍汉,无妻无子,孤身一人,只是收了几个徒弟。他认识一种药草,经过泡制可以强筋骨、补肝肾。郎中靠它不知治好了多少气虚血亏的痨伤病人。郎中心想,应该把这秘方传给谁呢?从大面上看,几个徒弟都不错,但是知人知面不知心,真要把这秘方传给一个心地善良的好徒弟,还得试一试。
于是他就对徒弟们说:“我如今年老多病,不能再采药卖药了。你们都学会了本事,各自谋生去吧。”
大徒弟心想,师傅卖了一辈子药,准攒了不少钱,他又无儿无女,留下的钱财理应归自己。所以,他对师傅说:“我不离开师傅,师傅教我学会了本事,我该养你到老。”别的徒弟也都这么说。
师傅一看,只好先到大徒弟家中来住。大徒弟好吃好喝地招待,使师傅十分满意。过了些日子,大徒弟趁师傅不在家,偷着把师傅的行李打开一看,原来师傅根本就没钱,只有一样多年没卖出去的药草。大徒弟好不败兴,从此对师傅再不关心了。师傅这才看透了大徒弟的心思,就离开他,搬到二徒弟家中。
过了些日子,师傅又去找三徒弟。三徒弟也不比两位师哥强多少。师傅最后同样住不下去了,只好背上行李卷,坐在街上哭。
这时,最小的徒弟知道了。他跑来对师傅说:“到我家去住吧。”师傅摇摇头说:“我身无分文,白吃你的饭行吗?”
师傅见他说得实心实意,就搬到小徒弟家中。过了不多日子,师傅突然病倒了。小徒弟整天守在床前伺候着,真象对亲生父母一样孝顺。师傅看在眼里,暗暗点头。一天,他把小徒弟叫到面前。解开贴身的小包袱,说:“这里有一种药草是个宝,用它制成药,能强筋骨、补肝肾,药到病除。我现在就传给你吧!”
不久,师傅死了。小徒弟把师傅安葬妥当。以后,他就靠师傅传下的秘方,成为一个有名的郎中。师傅留下的药草形状很特别,茎上有棱节,很象牛的膝头。因此,小徒弟就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做“牛膝”,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牛膝”有多个品种,分为怀牛膝、川牛膝、土牛膝等,虽都称“牛膝”,但其产地不同,功效有差异。
怀牛膝又称百倍、鸡胶骨,为苋科植物牛膝的根,因主产于河南温县、武陟、博爱、沁阳等地,旧称怀庆府,又因根呈园柱形,茎有棱角,节部膨大,状似牛的膝盖,故称怀牛膝,为享有盛誉的“四大怀药”之一。牛膝最早载《神农本草经》,历代本草多有论述。每年于冬季茎叶枯萎时采挖,去净须根、泥土,晒至干皱后,然后将顶端切齐,晒至全干后即可入药。其性平,味甘苦酸,入肝、肾经。据测定,含有三萜皂苷,水解后生成齐墩果酸,并含多量钾盐。怀牛膝分生、熟两用。生用散瘀血,消痈肿,用来医治淋病尿血、癥瘕、难产、胞衣不下、产后瘀血腹痛、喉痹、痈肿、跌打损伤等症;熟用多为酒炒,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的功效,用来医治腰膝骨痛、四肢拘挛、痿痹等症。《本草经疏》载:“牛膝,走而能补,性善下行,故入肝肾。主寒湿痿痹,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伸者,……此药性走而下行,其能逐寒湿而除痹也必矣。盖补肝则筋舒,下行则理膝,血行则痛止。”现代药理研究还发现,其所含的皂苷对子宫有收缩作用;煎剂对肠管呈抑制作用;醇提取物能扩张心脏外周血管,起到降压作用,还发现其有止痛、利尿的作用。
怀牛膝多入群药煎汤内服,治风湿寒痹、腰痛少力,常与桂心、山茱萸、木瓜、五加皮等配伍;治筋脉掣痛、手足麻木,常与天麻、杜仲、羌活、独活等配伍;治结石症常与当归、鸡内金、瞿麦、通草、金钱草、滑石、海金沙等配伍;降低血压,常与生赭石、生石决明等配伍;治妇人经闭、产后恶阻,常与当归、川芎、红花等配伍。常用量为9~15克,亦可浸酒、熬膏或入丸、散。外用捣敷。
川牛膝为苋科植物川牛膝或头花蒽草的根,商品分为两种,一种为川牛膝,又名甜牛膝,主产于四川的雅山、乐山和西昌等地;另一种为麻牛膝,性状与川牛膝相似,主产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我国云南、西藏亦有产。每年秋季采挖,去净泥土,切去残存的地上茎及须根,烘干或晒至半干时,待发汗后再晒至足干即可入药。其性平,味甘微苦,含有生物碱等成分,具有祛风、利湿、通经、活血的功效,常用来医治风湿腰膝疼痛、脚痿筋挛、血淋等症。治疗跌扑刀伤,有缓和疼痛之效。《四川中药志》云:川牛膝“祛风利湿,通经散血。治寒湿腰腿骨痛,足痿筋挛,妇女经闭及癥瘕,淋病,尿血,阴痿,失溺。”川牛膝常与当归、赤芍、桃仁、红花等配伍,治疗妇女经闭;与羌活、桂枝、苍术、秦艽、防风等配伍,治疗风湿关节痛;与当归、瞿麦、木通、滑石、冬葵子等配伍,治疗产妇胞衣不下或胎死腹中。川牛膝多与诸药配伍煎汤内服,常用量为4.5~9克,或浸酒、入丸散。
土牛膝又称杜牛膝,为苋科植物牛膝的野生种的根,亦包括柳叶牛膝(山牛膝)、粗毛牛膝(倒扣草)等的根,每年冬春间或秋季采挖,其性平,味苦酸,入心、肝、大肠三经,含有皂苷,苷元为齐墩果酸,并含有多糖、昆虫变态激素蜕皮甾酮,具有活血散瘀、祛湿利尿、清热解毒的功效,用来医治淋病、尿血、妇女经闭、癥瘕、风湿关节痛、脚气、水肿、痢疾、疟疾、白喉、痈肿、跌打损伤等症。《本草纲目拾遗》载:土牛膝“活血化瘀,宽筋,理跌打损伤。治破伤风,七十二般恶疾,功胜川产。又:善能理疮,并箭入肉。”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土牛膝所含生物碱,拥有非常良好的降压作用;所含的脱皮甾酮能改善肝功能,降低血浆胆固醇,有增强细胞活性的作用;富含的多糖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并具有抗炎、镇痛、利尿、解痉、排石、兴奋子宫的作用。土牛膝配桂枝,能温中散寒;配车前子,通利小便,清热祛湿;配钩藤,补益肝肾。土牛膝常入群药煎汤内服,常用量为9~5克,鲜品可增至30~60克,亦可捣敷外用、捣汁滴耳或研末吹喉、含漱。土牛膝还可做为食疗之材,在炖肉、煲汤、吃涮火锅时放入。
有临床报道,用土牛膝、丹参、黄芪、沙参、党参各9克,黄芩、川贝、鸡内金各6克,金银花15克,白英30克,水煎3次分服,每次送云南白药2克,可连服半年,治疗食管癌有较好的疗效;治风湿痹痛:土牛膝12克、续断、木瓜各9克,水煎3次分服。
综上所述,这三种牛膝,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怀牛膝偏于补肝益肾;川牛膝偏于破逐瘀血,功多祛风利湿;土牛膝则偏于清热解毒、祛湿利尿。临床使用时应加以区别,辨证施用,以达到最佳疗效。注意:此三种牛膝都具有活血散瘀的功效,故凡脾虚泄泻、梦遗滑精、月经过多及孕妇忌服;药膳中含有牛膝的菜肴孕妇亦禁食,以防子宫收缩引发流产。
牛蒡又名大力根、蝙蝠刺、牛鞭菜、黑萝卜等,为菊科牛蒡属二、三年生草本植物的肉质根。宋代文人王之道著有《浣溪沙》诗一首:“水外山光淡欲无,堤边草色翠如铺。绿杨风软鸟相呼。牛蒡叶齐罗翠扇,鹿黎花小隘真珠。一声何处叫提壶。”其中就有赞牛蒡的诗句。
牛蒡的命名也有一段传说故事:据传,古代有一旁姓老农,一家五口,二亩薄地,一头老黄牛,男耕女织也能维持一家生计。但是家中老母有病,症状“三多”及视力模糊(似现代的糖尿病)。一天,老农耕地累了,在一棵树下睡着了,醒来看到老黄牛在路旁吃草,把牛赶来继续耕地,这老牛拉起犁来比刚开始时轻松多了,他自感有点跟不上趟。第二天老农又去耕地,休息时老牛又到路旁吃草,老农对昨日老牛吃过草后拉犁的牛劲大增有些奇怪,他想看看老牛吃的是啥草。过去一看,只见那草的叶子大而厚,像个大象耳朵,看牛吃得起劲,他就随手拔出一棵,哪知这草的根长得吓人,足有三尺多长,形状有点像山药,掰开里面呈白色,咬一口尝尝微黏带点土腥味,不知不觉把这草根吃完了,也没有不舒服的地方,反而觉得比刚才还精神了。于是,他拔了些带回家,让家人洗干净,切成段,再放几块萝卜一起煮,全家当汤喝。一连喝了七八天,老母亲的眼睛突然明亮了,原来的“三多”症状也消失了,还能干点体力活了。家中其他人的精神也大有改变,小儿子原来脸色土黄,嘴唇发白,如今变得红扑娇嫩,活泼可爱。全家人坐在一起议论这种草叫什么,给它起个名字吧。老农说:“是老牛吃过这种草后拉犁才有劲的,我姓旁,在旁字上面加个草字头,就叫“牛蒡”吧!”小儿子说:“老牛吃了这种草就有劲,应该叫‘大力根’。”从此以后,人们就把这种草称为“牛蒡”,也叫“大力根”,一直沿用至今。
牛蒡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以顺直、无叉根、无虫痕、表皮无损伤的质量最好,可作为绿色保健蔬菜美味佳肴,烹制出凉牛蒡炒肉丝、牛蒡炖肉、牛蒡鸡汤、牛蒡粥等美味佳肴。尤其是日本人对其情有独钟,用来做混合饭、酱腌咸菜,或做牛蒡卷、色拉、汤菜的原料。
牛蒡不仅作为人们喜爱食用的一种根茎类蔬菜,其茎叶、子、根均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其性寒,味辛、苦,归肺、胃经。据测定,每100克牛蒡嫩茎叶可食部分含有较多的水分,还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牛蒡甙、咖啡酸、绿原酸、异绿原酸、牛蒡酸及胡萝卜素、维生素B2、D、C和钙、磷、铁、锌、硒等微量元素,具有清热祛湿、健胃和脾、滋阴补肾、益气提神、醒脑通便等功效,适用于风热感冒、咳嗽痰多、麻疹、风疹、咽喉肿痛、痄腮、丹毒和痈肿疮毒等症。《名医别录》载:牛蒡“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利咽散肿。”《药性论》亦载:“牛蒡单用,主面目烦闷,四肢不健,通十二经脉,治五脏恶气,可常作菜食之,令人身轻。”又:“茎叶取汁,夏月多浴,去皮间习习如虫行风。洗了,慎风少时。”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牛蒡根中富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膳食纤维具有吸附钠的作用,牛蒡根中钙的含量是根茎类蔬菜中最高的,钙具有将钠导人尿液并排出体外的作用,进而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牛蒡根中所含有的牛蒡甙能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牛蒡根中蛋白质的含量也极高,蛋白质可以使血管变得柔韧,能将钠从细胞中分离出来,并排出体外,也具有预防慢性高血压的作用;还能增进肾脏机能,促进排泄、增强排汗能力,也能净化血液;牛蒡所含的丰富纤维能抑制癌细胞,对预防大肠癌有一定的效果;牛蒡中含有很多纤维素,能促使肠道蠕动,有很强的调整肠道功能的能力;牛蒡有促进血液循环、防止中风、辅助治疗便秘、降低血糖的功效;其肉质含有菊糖,尤其适于糖尿病患者食用,对控制尿糖有一定辅助疗效。《保健药膳》中载有牛蒡粥,制作格外的简单,先取牛蒡根30克,加水研滤取汁100克备用,再取粳米50克煮粥,粥即将熟时兑入牛蒡根汁搅匀再沸即可。此粥能宣肺清热,利咽散结,凡因肺胃虚热、复感外邪而引起的咽喉肿痛、咳嗽吐痰不爽或儿童麻疹因热壅而未透者,皆可辅食此粥。
牛蒡的果实称为牛蒡子,又叫大力子、恶实、鼠粘子,是一味常用中药。每年8~9月果实成熟时,分批采集。晒干,打出果实,除去杂质,再晒至全干。生用或炒黄用。《雷公炮炙论》:“凡使恶实,采之净拣,勿令有杂子,然后用酒拌蒸,待上有薄白霜重出,用布拭上,然后焙干,别捣如粉用。”其性凉,味辛苦,入肺、胃经,具有疏散风热、宣肺透疹、消肿解毒的功效,用来医治风热咳嗽、咽喉肿痛、斑疹不透、风疹作痒、痈肿疮毒等症。元代李杲说:“鼠粘子其用有四:治风湿瘾疹,咽喉风热,散诸肿疮疡之毒,利凝滞腰膝之风是也。”《药性论》亦载其:“除诸风,利腰脚,又散诸结节筋骨烦热毒。”临床上用来医治痘疹不透、喉痹、风热引起的痈肿疼痛、风疹作痒、历节风、风热牙痛等症均有较好的疗效。 临床报道,取牛蒡子炒研成细粉服用,可预防猩红热。2~5岁每次1克,5~9岁每次1.5克,10~15岁每次2克,成人每次3克,每天3次,饭后用温开水送服,共服2天。流行期间,除服药预防外,仍应注意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等。(摘自《中药大辞典》)
注意:《本草经疏》精确指出:“痘疮家惟宜于血热便秘之证,若气虚色白大便自利或泄泻者,慎勿服之。痧疹不忌泄泻,故用之无妨。痈疽已溃,非便秘不宜服。”
以“牛”命名的中药还有牛巴嘴,其根能润肺止咳、驱虫;牛白藤能清热解暑、祛风湿、续筋骨;牛伴木能祛风除湿、活血;还有牛耳枫、牛抄藤、牛筋草、牛毛七、牛心果、……这些“牛药”真是太多了,就不一一论述了。
京ICP备11000850号京公网安备8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国家科学技术基础条件平台
©2011-2021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国家科学技术基础条件平台2021年是中国农历辛丑牛年,人们都在争说“牛”的话题,牛以性情温顺、勤勉忠诚、埋头苦干的精神为世人所喜爱与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