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呈现出一个活生生的文学圈”
发布日期: 2024-08-12    作者: 通知公告

  12月22日,由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九久读书人文化实业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巴黎评论·作家访谈》系列图书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人文学苑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李敬泽,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姜国华,北京大学中文系党委书记贺桂梅,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赵萍和来自中国作家协会、各大高校、出版社、文学期刊等单位的多位学者、作家出席会议。此次研讨会旨在深入探讨《巴黎评论·作家访谈》系列图书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通过解读世界文学大师的访谈,阐发文学的丰富涵义和创作的精微妙趣,并延伸至对当代文学研究和创意写作学科的探讨。会议由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文学讲习所所长曹文轩主持。

  李敬泽在致辞中指出,该系列图书是一套所有文学人必备的案头书。他谈及自己阅读纳博科夫访谈的感受,高度肯定了《巴黎评论·作家访谈》对作家思想的深入探究与对读者的启发性意义。他谈到,这些访谈让我们正真看到人类最敏感、最聪慧的心灵面对自己内心和世界的演出,打开了一个认识作家、想象作家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场域,提供了研究和理解文学与人的绝佳标本。

  姜国华在致辞中表示,《巴黎评论·作家访谈》系列图书提供了“他山之石”的世界视野,不仅有助于观察全球范围内文学教育的现有路径与成果,也能更好地认知中国高校文学教育的民族特色与文化传统。此次研讨会是对高校创意写作学科发展的又一次学术讨论,是对北京大学“文学美育”这一历史责任的又一次有力实践。

  曹文轩认为,《巴黎评论·作家访谈》系列图书呈现出了一个活生生的“文学圈”,应当变成全球文学史的重要指标,其中收录了许多世界作家关于文学写作的经验之谈,对每个写作者来说都具有极大的意义,尤其适合全国高校创意写作方向的学生阅读。

  贺桂梅从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的宗旨出发,认为深入研讨《巴黎评论·作家访谈》系列图书是推进创意写作和文学教育的非常好的切口。而从它所描绘的世界文学图谱来看,也为中国作家提供了一个认知自我、认知中国文学主体性的机会。

  赵萍在回顾《巴黎评论·作家访谈》系列的出版历程时谈到,该系列图书具有三个独特之处——访谈的独立性、对话的严谨性和深入性、作家选择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不仅丰富了学术资源,也为中西文化的交流搭起了一座桥梁。未来,人民文学出版社也将继续推出更多深具思想深度和文学价值的作品。

  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教授、作家李洱着重谈到该系列图书的三重意义:它展示了作家如何克服写作过程中的困难,为创意写作的学生提供激励与安慰;也涉及作家们在写作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为其他作家的写作提供启示;在了解作家创作之外,还可以帮助我们深入认识作家本人的形象。

  与会者围绕《巴黎评论·作家访谈》系列图书发表了各自的独到见解。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刘庆邦结合自己小说创作实践,肯定了《巴黎评论》杂志对短篇小说创作的鼓励和对作家的发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讲习所学术委员会主任陈晓明表示,中文系的学生应接受文学教育、参与文学生活,《巴黎评论》重新引起了对活生生的文学的关注,让普通人的生活闪光。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原副总裁潘凯雄认为,这套图书的选题和引进很有必要,并期待国内的文学期刊也能做出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家访谈。作家、《小说选刊》主编徐坤指出,作家访谈是一门学问,访谈人需要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成为批评家,同时也是策划、导演、制片人、摄像师和旁白者。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院长、博雅特聘教授董强表示,《巴黎评论》这份英语杂志,正是自己所熟悉的法国文学创作、批评及法国杂志的补充和延伸,它赋予创作者以崇高的地位,其中展现出的作家“人设”,令人重新思考作家的声音与叙述者的声音之间的关系。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柠认为,作家访谈这种文体在能指、所指不断滑动的层面上游走,记者提问与作家讲述之间的拉锯让访谈呈现出独特的质地,小说家与诗人的各自气质也在访谈中显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福民认为《巴黎评论·作家访谈》召唤了文学生活的品质,其选题对于从事文学批评工作的人也有极大的启发性,为讨论中国文学问题建立了世界文学的参照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杨庆祥幽默地评价道,《巴黎评论·作家访谈》非常“性感”,能够充分调动读者的感受和情绪。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监事长孟繁华认为,我们大家可以借此反思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巴黎评论》很值得文学批评家阅读。

  作家石一枫表示,阅读作家访谈时能结合文学史来阅读,应当思考作家为什么有些时候能说真话、有些时候要说假话,和作家交流的过程对我们今天来说极其可贵。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监事长贺绍俊指出,《巴黎评论》的作家访谈基本围绕精神世界以及作家如何建筑精神世界这两个方面展开,作家其实必须表现出与评论家的抵触姿态,才可能正真的保证他们在写作中的独立性。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副院长、教授黄平认为,《巴黎评论·作家访谈》适合作为创意写作的教材,丰富我们的文学教育。作家、《人民文学》副主编徐则臣表示,《巴黎评论·作家访谈》首先是一部教科书,包含许多关于写作的真知灼见;它也是一所伟大作家的声音博物馆,能够很好的满足各个层次的读者的阅读需求。

  与会专家觉得,《巴黎评论》中的作家访谈对当代文学创作具有深远的意义。这些访谈深入了探讨作家的思想和创作过程,是珍贵的文学资源,为文学研究和创意写作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将有利于培育新一代作家和批评家,并有效推动文学批评和理论的发展。

  《巴黎评论》(The Paris Review)是1953年创刊的世界级文学刊物,“作家访谈”是其中最持久、最著名的特色栏目。基本每一期《巴黎评论》都有一篇或两篇作家访谈,持续至今,“作家访谈”采访了二十世纪下半叶至当下世界文坛几乎所有的重要作家,所收录的访谈数量已达四百多篇,归入17个不同子类中,其中收录访谈篇数最多的子类依次为“小说的艺术”“诗歌的艺术”和“戏剧的艺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九久读书人文化实业有限公司出品的《巴黎评论·作家访谈》系列图书,收集了《巴黎评论》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上百篇作家访谈,目前已出版11辑,包括《作家访谈》1-7共7辑,以及《短篇小说课堂》《诗人访谈》《女性作家访谈》《诺奖作家访谈》4种特辑。

  出席此次研讨会的嘉宾还有上海九久读书人文化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燏,作家文珍,《北京文学》执行主编师力斌,《十月》执行主编季亚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讲习所副所长邵燕君,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讲师樊迎春,作家、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天瑞说符等。